返回

红楼兵圣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242章 彻底服气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户,连本地的大同巡抚御史张文锦,他也不会出面得罪地方大户。

    谁会为了公事,去得罪私人?

    傻子才会这么干。

    翟文没有话说,不知道想什么。

    王信问道:“我才打算去大同一趟,没想到你来了。”

    翟文叹了口气,说道:“张大人知道你忙,等不到你,所以派我来问问,一是看看你们这边的事,二嘛,确认下胡部的消息。”

    张吉甫不信任张文锦的能力。

    张吉甫的眼光没错。

    可没有谁会甘愿承认自己不行,主要是张文锦乖乖按照张吉甫的计划做事,等于坐实了张吉甫的看法,这会极大的伤害张文锦自身的利益。

    张文锦敢不敢冒险。

    拒绝张吉甫的命令,张文锦也没有底气,因为此人是真不行。

    能力不行,遇到事情就没有魄力。

    自己需要做的是为他打开局面,现在良好的局面已经有了,此人能不能下定决心,王信就不得而知了。

    这也是自己两手准备的原因。

    如果张文锦同意自己的计划,那么接下来就明朗了起来。

    如果他拒绝自己的计划,不愿意为了自己的利益冒险,接受了张吉普的命令,那么自己很可能被张吉甫记上一笔,以张吉普的性格,自己坏他一步棋,他可是会报复两步的。

    因此自己才在和军队切割。

    就算自己走了,可是自己把军队留了下来。

    别人不敢这么做,因为就算手里有几个忠心的手下,可也挡不住大势,会有那些不忠心的人从内部坏事,但是自己不怕。

    自己相信自己的手下,因为自己的亲信个个忠心耿耿。

    加上与地方大户的利益一致,哪怕自己走了,也不妨碍自己布置好的大局,这也是自己不打算全力出手扶持商行的原因。

    离开了自己,商行也应该能自发壮大。

    这也是对新模式的信心。

    别人的做法是养寇自重。

    自己不需要。

    自己养军就行了。

    只要自己的手下们一个个成长起来,自己就是在京城咳嗽一声,地方也得动三动。

    王信淡淡的说道:“这边的事,你看到了,胡部的事,我已经如实告诉了抚台,抚台还没有拿定主意,我也是爱莫能助。”

    翟文侧目。

    王信太过不在意了。

    他在河套地区做的事,是功是过,只需要张大人动动嘴。

    翟文忍不住问道:“你的底气是什么?”

    王信没有回答,而是平静地看着远处的镇虏城。

    一种模式的兴起,是势不可挡的,绝不是某个人能扶持起来的,靠一个人扶持起来的事业,必然是有缺陷的。

    商业的模式兴起,注定了大势不可为。

    如果自己在河套引领的商业模式,离开了自己就存活不了,又或者无法茁壮成长,说明这个模式就是错的,既然是错的,就应该自然的淘汰。

    犹如大明,亿万人口的国家,被十几万的部落征服。

    说明了这片土地的思想和模式,已经臭不可闻了,否则亿万人口的国家,为何被十几万部落征服?

    要么被人淘汰,要么自我革新,挖掉自身的毒瘤,重新焕然一新。

    所以几十年的热血浇筑,前仆后继的牺牲,革除一切旧模式,打倒所有旧思想,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好的思想,才有了伟大的复兴。

    王信自问没有这个本事,那就退而求其次,商业模式再烂,也比承袭前明的大周目前的模式要好。

    当然。

    如果大周的模式更好,也不会有自己出头的机会。

    所以自己是不愿意出头的,只不过呢,有些事,终归还是迫不得已。

    二三十年后,又或者五六十年,甚至一两百年。

    眼下的模式能走多远,王信不清楚,东风压倒西风,还是西风压倒东风,王信也不清楚,自己要做的就是把胡患压下去。

    商行未来如何,王信不在意,每年两成的利,或者保底十万两银子就够了。

    商行越好。

    自己得到的银子就越多。

    商行不好。

    帮自己渡过这几年,压下胡患,维持好军队,同样也够了。

    这就是军人和商人的区别。

    自己是军人,而不是商人。

    胜利是第一位。

    终于,王信幽幽道:“小筑暂高枕,忧时旧有盟。呼樽来揖,挥麈坐谈兵。云护牙签满,星含宝剑横。封侯非我意,但愿海波平。”

    翟文满脸佩服。

    拱了拱手。

    拜服道:“将军高义。”

    (本章完)


第242章 彻底服气(3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